在相机的取景框里,夕阳为焦家金矿的现代化厂房镀上金边,我按下快门,镜头里定格的不仅是这座矿山的壮丽,更是一个家族三代人与它血脉相连的岁月。在岁月的长河中,焦家金矿于我而言,早已超越了工作场所,它见证了我家三代人与它共同成长的壮阔历程。
1975年的焦家金矿,是一片荒芜的土地,荆棘刺破工装,坑洼绊住脚步,却困不住老一辈焦金人的热血。我的二爷爷便是拓荒者中的一员,那时他总挂在嘴边的“以矿为家、以苦为荣”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而是老一辈人刻在骨子里的信念。他们栖身猪圈改造的工棚,就着咸菜啃冷馒头,当时的他们没有机械助力,就靠着一双手抡镐,一镐一镐凿开岩层;当时三百多人开赴望儿山建设尾矿坝,日夜不停息,用着最原始的工具,筑起矿山发展的基石。这些故事,是在我小时候讲二爷爷给我听的,他布满老茧的手比划着当年的艰辛,眼中却闪着自豪的光。
父亲接过二爷爷的接力棒,成为动修车间的一名运矿车辆司机。在我的记忆里,他的工装永远沾着洗不掉的机油,身上永远都散发着浓浓的机油味。有次突发运输任务,正值除夕,母亲把包好的饺子塞进保温桶,我跟着她骑着三轮车,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到父亲运输的必经路段。那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看到运输卡车,它像一头沉默的钢铁巨兽,稳稳地蹲在路边的积雪里。车上暗红色的漆皮被岁月磨出了斑驳的亮痕,车头的挡风玻璃比家里的窗户还要大,父亲就站在车头边抽着烟,身形在卡车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渺小。在昏黄的车灯下,父亲匆匆扒拉几口饺子,又发动引擎消失在夜色中。母亲望着远去的车影,轻声说:“单位离不开他。”那时的我还不懂,这简单的话语里,藏着对焦家金矿最深沉的爱。
而我,如今作为矿山的宣传人员,用镜头和文字记录着这里的每一次蜕变。从选矿车间轰鸣的球磨机更新换代,到智能采矿设备投入使用,我拍摄过迄今为止全国乃至全亚洲直径最大的超深竖井——朱郭李家副井井筒的掘砌工程竣工仪式,记录过井下一线工人从早到晚的工作日常,采访过有着几十年工龄的老员工对焦家金矿饱含的热爱,也撰写过多篇展现焦金风采的文稿。这些文字、视频素材不仅是企业发展的见证,更是我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。
发展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。记得我刚入矿不久,就遇到了一次重要的大型会议拍摄任务。当时的我既缺乏工作经验,又仗着自己对相机操作还算熟悉,便想着临场发挥也能应付。当主要领导上台发表重要讲话时,我没找准最佳拍摄角度,在后期制作新闻时,面对缺失的核心素材,我急得满头大汗,却无能为力。那次失误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——宣传工作看似只是按下快门、敲打键盘那么简单,实则需要极强的专业素养和细致耐心,每一个镜头、每一段文字都承载着记录历史、传递价值的责任。从那以后,我开始疯狂恶补拍摄和剪辑知识。在小红书上,我逐帧分析别人分享的会议拍摄技巧;每次接到活动拍摄任务,我都会提前到现场踩点,确定最佳机位。渐渐地,我的镜头语言变得越来越成熟。再遇到大型会议时,我能精准地捕捉到领导讲话时的坚定神情,员工代表发言时的激动泪水,也能通过不同景别的切换,让观众感受到现场的热烈氛围。那些通过精心构思拍下的视频画面,真正成了讲述焦家金矿发展故事的生动载体。
在焦家金矿,像我这样在实践中不断成长的人还有很多,更多的人则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,用岁月书写着责任与担当。寺庄分矿调度组组长刘鹏顺,二十年如一日,在电话铃声此起彼伏的调度中心,用冷静与果断保障着生产安全;保管员邓爱玲,二十年对分管物资如数家珍,风雨无阻做好后勤;卷扬机班长贾信风,三十年如护珍宝般照料设备,实现班组零事故。他们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,汇聚成矿山发展的磅礴力量。
五十年,焦家金矿从荒山野岭蜕变为“矿在林中,人在绿中”的现代化绿色矿山。半个世纪的风雨兼程里,每一代焦金人都在镐尖与绿植间寻找平衡,让机器的轰鸣渐渐融进了鸟鸣。我拍摄过矿区的四季更迭:春日繁花缀满枝头,夏日绿荫遮蔽厂房,秋日金叶铺满道路,冬日大雪装点矿区。这些美景,不仅是生态建设的成果,更是焦金人“用心守护绿水青山”承诺的生动写照。
站在建矿五十周年的历史节点,从二爷爷那辈人的黑白老照片,到父亲驾驶运输车的工作留影,再到如今矿山的科技新貌,每一张照片都是时光的切片。焦家金矿的发展,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,更是无数个家庭与命运交织的温情故事。在这里,个人的幸福与矿山的发展如同根系与土壤般紧紧相依,爱国爱企的情怀早已顺着岁月的脉络,深深融进每个焦金人的骨血。未来,我将继续以镜头为眼、以文字为弦,细细描摹这座矿山的新篇,见证它与我们的小家一起,共同奔赴更璀璨的明天。(王圣杰)
嘉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